北京根治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若备课素材丰富,设计合理,原始资源(含课件、设计方案、习题、反思等)也都还能一一留存,那么,下一届的教学可以在上一届的基础之上适当修改,即可再次使用,老教师之所以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我想可能也是得益于此,这样做,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减轻下一次备课的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或思考其他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深度与广度。随着后记篇数的增加,越发觉得,在自己的头脑里根本没有教学设计这一概念,一直认为,教学不就是把知识交给学生吗?不就是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吗?不就是按照“备课—上课—作业”这样的模式运行吗?除了用心、耐心的指导学生以外,难道教学还能有什么高超的专业技术可言吗?......这几天正在学习《首要教学原理》(M.戴维.梅里尔著;盛群力等译)一书,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打破了原有的认知,自己也才慢慢明白,教学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只不过这项技术若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不太容易外显到“分数”上来,因此,日常教学,也容易被大家忽视。蒙蒙细语每写一篇教学后记,对自己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收获,否者,就会失去持续写后记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应当能理解蒙蒙细语为何在很多篇后记里反反复复建议大家一起同步写后记。目前后记群里写后记的也逐渐增多了,不过,有的老师虽然喜欢读书,教学功底深厚,但不太愿意写出来,有的写了,但留在自己的电脑里,不愿意公开,有的只凭借一时的热情,写了几篇就不再继续写了,还有的一直处在犹豫状态......。1后记追踪第一次写本节教学后记是年3月8日,虽然网易博客在年已经停止营业,但目前博主还可以查看自己写过的内容,当时写后记前,也阅读过部分期刊上的文章,并写了一些感受。第二次后记是年3月9日,标题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后记(2)——一堂难以突破原有教学瓶颈的课”,这堂课是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制的,当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暴露很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自己平时的教学功底太薄弱所致,这一次后记记录了教学的详细过程。第三次后记是年5月25日,蒙蒙细语再次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自己评自己的课,想起这个过程也还是挺有意思的,看自己的课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次后记的任务是把看视频看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有了这次经历,我更能体会到参加各级教学竞赛的老师们,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更明白若没有集体的打磨与帮助,个人的力量总是很薄弱的,不过,从当时后记的结尾描述(教学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反思,没有交流,没有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进步,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让你很难琢磨,无论你如何去准备,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也因为有问题,所以教学探索才会永无止境)来看,虽然有一些失落,但最后的心情还是算相对平稳的。今天写的后记已经是这一堂课的第4次后记了,可还是感觉没有明显进步,这更促使蒙蒙细语思考,是不是无效后记。既然是后记,蒙蒙细语也不会过多去强调详细的教学过程,主要谈自己的教学疑惑、新的策略或学生的反馈等。2文献检索检索时也像往常一样,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作为检索项目,输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总库检索到文章,其中,学术期刊41篇,特色期刊篇,学位论文37篇,中文图书1部。学位论文类暂不参考,主要侧重大家常说的“四大期刊”(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检索时常常也以下载量与被引量来排序,当参考的文章过多时,为节约一些时间,就利用综合排序作为下载指标,本次一共下载了85篇文章,但重点只看21篇,侧重看年以后发表的文章。至今为止,自己还没找到适合的教学策略,因此,学习期刊文章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看看近几年发表的文章融入了哪些新的教学理念,有了哪些新的教学策略,二是看看能不能获得一些自己原来课堂上并没注意的细节或者小技巧。第三,就是寻找灵感,这是蒙蒙细语最看重的一点,若因为某篇文章的某一幅图或某一句话,让蒙蒙细语产生新的教学策略,那就是最大的收获。偶尔也会搜索
正像法国巴斯德当年说过的:“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偶然性只会使有造诣的人得惠。”格里菲斯便因此成为第一个发现肺炎双球菌遗传转化现象的人。他毕竟只是一名医生,不是遗传学家,因而他没有确认这件事或这件事的意义。格里菲斯并没有急于发表他的发现,他期待进一步验证,按照他的观点,“全能的上帝都是不慌不忙的,我为什么要那么急呢”?年二战中,格里菲斯还没有来得及发表自己的发现,就死于伦敦大轰炸中。格里菲斯超越了医学研究范畴,不经意间悄然接触到生命本质,并由此揭开了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序幕。[1]4.3教学主线除了格里菲斯实验,艾弗里、蔡斯、赫尔希的实验都可以严格采用实验探究的主线一一开展教学,教学不要脱离必修的实验设计主线(看到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是老师都很熟悉的过程,也是教学的核心,细节部分这里不一一赘述。关于艾弗里实验,新教材的描述增加了“实验表明,细胞提取物中含有前文所述的转化因子,而转化因子很可能就是DNA。艾弗里等人进一步分析了细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发现这些特性都与DNA的极为相似”这几句话,更尊重原始资料。4.4教具疑问不少老师教学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教具模拟,帮助学生理解侵染的过程,但蒙蒙细语觉得教具的制作过程与演示效果可能都不太方便,效果也并不一定比动画有优势,因此,这类模拟教具的效果有待商榷,当然,对于一堂课而言,思维有了、动画有了,动手模拟也有了,感觉很完整,但不是说越是采用多种策略,教学效果就一定越好。5知识链接R型细菌是不是也有*,还是因为容易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清除,所以,才导致小鼠不致病,是荚膜有*还是S型细菌的DNA有*?要回答这些问题,建议大家可先大致了解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对宿主致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eity)。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可用*力(virulence)来表示。细菌*力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与*力相关的物质很多,通常被称为*力因子(virulencefactor),主要包括侵袭力、*素、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等。测定细菌*力的指标常采用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LD50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素剂量,ID50则是指能引起50%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细菌*力越强,LD50或ID50数值越小。[2]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和繁殖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包括黏附、定植和产生侵袭性相关物质的能力,如菌体的表面结构(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类)细菌生物被膜等。黏附(adherence)是绝大多数细菌致病的第一步。细菌要致病首先必须黏附并定植在宿主皮肤、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然后才能侵入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并进行扩散。细菌的黏附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即黏附素(adhesin)和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素受体。黏附素是一类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与黏附有关的分子。黏附素可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两大类。[2]在微生物感染情况下,有些原本没有直接*性的抗原物质,有可能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基于超敏反应的机制引起组织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最终导致疾病。例如长期或反复链球菌感染,可通过皿型超敏反应,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导致的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变,通常认为与I型超敏反应密切相关。[2]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包括荚膜、溶血素和神经氨酸酶等[3],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造成肺炎链球菌局部浸润或向周围蔓延,引起肺炎链球菌性疾病[4]。肺炎链球菌的肺炎链球菌溶血素(细胞*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胞膜引起红细胞的溶解。
参考文献
[1]吴明.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3-43.
[2]李凡,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M].9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1-67.
[3]李凡,韩梅.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秀锋,孙瑞雪,付琳,等.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研究[J].医院感染学杂志,,26(18):-.
附1:教学后记“开学第一课”几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分析新教材绪论教学的新思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后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后记“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后记“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后记“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后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后记“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后记
“细胞膜的结与功能”教学后记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教学后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后记“被动运输”教学后记“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后记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后记
“细胞呼吸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后记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教学后记“细胞的增殖”教学后记“细胞的分化”教学后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后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后记“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后记“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后记“伴性遗传”教学后记附2:成长随笔
想给随笔找个新家
敢于质疑乐于互动勤于写作
一次次打破原有的认知局限
专业成长难以突破的自我剖析
首次学习UbD理论
这次发言暴露了蒙蒙细语的多项弱点
体验一次“全科”备课
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