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之十五善
TUhjnbcbe - 2024/9/30 9:26:00

有消息称:肺炎疫情仅暴发一个多月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病例已超过年SARS疫情的确诊病例数,说明疫毒炽盛,侵袭力强,传染性强。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有信心。信心即是正能量,信心是正气,信心是抗击疫情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医是正能量,我对中医有信心,我相信,中医一定可以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是我撰写的关于疫情思考的第十五篇长文,包括以下四篇文章:《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的病机分析》、《发热的用方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咳嗽的病机分析》以及《我的寒温统一论》,愿意与诸位读者分享。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一、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的病机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年1月2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在临床治疗期的初期症状描述中,即有“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说明发热与恶寒兼有,而且,这是初期的第一个重要症状。说明恶寒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个很重要的临床特点。

为什么会有恶寒与发热兼有的症状呢?我从中医角度去解析:

恶寒发热见于一切外感表证,可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或早期。

一则:恶寒发热的病机分析

发热恶寒产生于疾病的初起阶段,因为邪犯肌表,正邪相争,卫气多方面功能失常导致。

理由是:《内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明确指出,卫气既有保卫体表,职司开合的作用,又有营养皮肤、温暖肌腠之功,游行于皮肤肌腠之间,为人体之外藩。邪从外入,卫气必首当其冲遭遇邪气,正邪相争,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而发热。正如《内经》所言:“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清代大医章虚谷解释太阳伤寒发热病机时指出:“其身热者,阳郁不伸之故”,所谓阳郁不伸,是正邪相争,卫阳被遏,阳热不得外泄之意。外邪袭表,卫气被邪所郁,又必失温煦之职,肌肤失于温养,故在发热同时又兼恶寒。

二则:哪些因素影响着恶寒发热各自的程度

发热与恶寒各有轻重,是哪些因素决定着发热恶寒的程度呢?一则,由体质决定,阳盛体质者,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往往发热甚而恶寒轻;二则,由邪气性质决定。一般情况下,阳邪(比如风、暑、火等邪气)致病,发热较甚,阴邪(比如寒、湿、燥等邪气)致病,恶寒为著。

三则:发热只是症状,并非疾病

发热并非一无是处,发热不是病,只是反应。一方面,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通过发热来祛除病邪;另一方面,发热是正邪相搏,正气抵抗邪气的一种防御反应,因为正邪交争,往往表现为发热。此时若见热退热,即是把防御反应当成疾病来治疗了。但是发热亦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发热让人不舒服,精神、体力、精力都会下降;另一方面,长期发热的同时又会消耗人体正气,既损阳气,亦耗阴液。

二、发热的用方分析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病中,发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症状。如何把握发热的诊断,继而探求发热的机理及有效治疗,我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相关用方。

一则:初期发热

疫毒侵袭,初期邪气在表,多表现为肺卫受袭症状。卫气被郁,故而发热。关于发热的机理,可参考我的微博中《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的病机分析》一文。

我认为此次疫毒以湿热疫毒为主,热为阳邪,“阳胜则热”。因为肺卫失宣,同时会兼有恶寒症状,还会出现咽喉痛等咽部不适症状。

疫毒发热,初期当以银翘散为代表方。

二则:中期发热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年1月2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在临床治疗期的中期症状描述中,即有:“往来寒热”的描述。

往来寒热,指寒热交错出现,这是少阳病的一个典型症状,这属于半表半里证发热。由外感邪毒,位踞少阳半表半里而发之。邪欲入里,正气奋起抗之,正邪交争,阳气壅盛,邪不胜正则发热;正气因抗邪而受损,正不胜邪则恶寒。正如吴谦所言“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只要邪不退而正气尚未大伤,则正邪重复交争而寒热反复交替。

三则:重症期高热

病变发展到重症期,容易出现高热。高烧的成因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若按卫气营血辨证,温热邪毒传入气分,湿热化燥,导致高烧;若按六经辨证,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入阳明,正气奋起抵抗,正盛邪实,正邪交争激烈,导致里热炽盛,热势亢进,故见高热。

此时的高烧是温热疫毒的极期阶段,是典型的里证、热证、实证。清代大医柯韵伯说:“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发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揭示了阳明里热证的特点。

白虎汤正是治疗气分大热或阳明实热的良方。

分析其理由,一方面,此时虽内外大热,但尚属阳明经证,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用下法,只当清解;另一方面,邪入深入阳明,不在太阳,故不可用汗法。怎么办?根据“热者寒之”的治则,当首选大清里热的白虎汤。

以上所论诸方,只是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来分析。具体用方当根据病人的实际症状表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加减变化。比如,在疫病早期,若见卫气同病,表里俱热势炽盛时,当合银翘散与白虎汤于一方;有常有变,通常达变,则一定可以收取显效。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咳嗽的病机分析

清代大医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肺炎属于疫病,与温邪有关。温邪外袭,或夹寒,或夹湿,侵袭肺卫,影响肺之宣肃,导致咳嗽发生。正如前贤所说,肺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一则,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出现干咳的原因

此由湿邪所致。湿邪侵犯肺卫,气机被遏,肺系受损,肺失清宣之功。初起即见鼻塞、流涕之症,继而则见喷嚏,干咳无痰,这些都是肺气(正气)驱邪外出的征象。

此时属于病之初期,邪在肺卫肌表,未能深入肺脏,故肃降功能尚属正常,而且湿邪尚未凝聚成痰,故为干咳。

二则,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中期出现咳“咳嗽痰少或有黄痰……咳嗽喘憋”的原因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年1月2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在临床治疗期的中期症状描述中,即有“咳嗽痰少或有黄痰……咳嗽喘憋”的描述。从中医来分析:

随着外邪的进一步深入,肺系进一步损伤,不但表现为肺气失宣,同时又见肃降功能失司,不能宣发水谷精微于全身,不能通调水道于膀胱,水津不布聚而生痰。再者,此次疫病与湿邪关系极为密切。内则肺失宣肃而不能通调水道,外则有湿邪侵袭,内外合邪,导致水湿凝聚,化而成痰。

我认为此次疫病与湿热疫毒相关,根据病人正气的强弱、感邪之轻重,以及肺之宣降功能受影响的不同程度,可见咳嗽少痰,或咳嗽有黄痰的症状。

黄痰源于热邪。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有湿邪兼挟,兼因患者脾虚湿盛的体质差异,临床常见咳嗽有黄痰之象。

若素体正气不足,邪势不退,水津不能输布而大量化生痰湿。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会成为新的重要致病因素,阻滞气机,壅塞气道,导致肺中痰湿弥漫,阴霾积聚,肺的宣肃功能大受影响,则会加重病情,病人不但咳嗽,进而会出现喘急和憋闷症状,甚至使疾病迅速恶化。

四、我的寒温统一论

有读者问我:董博士您是温病派中医,您绝口不提伤寒杂病论中的条辨,但是中国历代的中医都尊称张仲景为医圣,因为里面的处方都是经典之方,如果对症的话常常是一剂知二剂已,立竿见影。

这里我认为有解释一下的必要,既为我临床应用经方或时方正名,同时,也谈谈我的寒温统一观。

一则,我临床治病,其实更擅长经方。

我在经方上下的功夫最多,之前我发表的诸多医案中,也可见到经方用的最多。而且,每天的临床中我都喜欢以经方为主。事实上,经方治疗杂病效果非常好。我给弟子们讲课,都是以经方为主的。

二则,我喜欢用六经辨证体系。

六经辨证是仲景的辨证思路,我认为六经辨证非常灵活方便,可以动态地把握邪正胜衰的进退趋势,特别是适合于治疗外感杂病。除了八纲辨证之外,六经辨证是我临床用的最多的辨证体系,远远高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三则,疫病亦可用经方。

现逢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我也考虑用经方。我认为,只要对证,经方时方都是好方。当然经方于我而言更顺手一些,因为临床用的多了,相对来说比较熟悉。

四则,疫病能不能用温病药方呢?

当然可以。事实上,创制温病理论体系的诸位大医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等,他们都是伤寒大家。但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发现,只用经方搞不定温病,为此他们才创制出更符合温病临床需要的新的辨证体系和药方。可以说,他们都是在经方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他们的药方完全适合于温疫病情的临床需要,为什么我们不能选用呢?

正因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我才花了许多功夫反复研究《温病学》课本,思考中医的防治思路与方法。我认为,《温病学》不比《伤寒论》差,二者都很高明,都可以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五则,我主张寒温同一。

明清以来,因为温病派的崛起,寒温之争因此开始。主张伤寒的认为温病派都是错的,学习温病的则认为拘泥经方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两家争论数百年,至今仍不休。

邓铁涛先生于年在《新中医》第3期发表了《伤寒与温病》一文,他说:“温病学说是仲景学说的发展,大大补充了仲景的《伤寒论》,两者合起来才成为比较完整的外感热病学说,分开则均有所偏,各有所不足。”

邓老的这段话非常客观,值得我们学习。我学习前贤的经验,我坚持寒温统一论。

一方面,广义的伤寒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为病。而且,仲景之所以写就《伤寒杂病论》,根本原因是当时遇到了寒疫,导致他的宗族死亡人数众多,他才下定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六经辨证体系。可以说《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

另一方面,温病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伤寒学术,是明清时代的临床诸多医家根据疫病的发病特点而研制出来的理论体系,也是经历过临床验证的,至今仍然能有效地指导着我们治疗疫病。

六则,我主张以“证”作为寒温统一的基础。

那么,如何寒温统一呢?有人主张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也有人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有人为了调和两种观点,主张用八纲辨证进行统一,因为“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纲领”。我的观点如何呢?

我学习今贤曹东义教授的观点,主张以“证”为主来统一寒温两派,而不拘泥于是六经还是卫气营血。因为“证”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证”是中医临床工作中最底层的诊治单位。有了证,就有了相应的方子。

不管是经方还是时方,是伤寒方还是温病方,每个方子都有个对应的“证”。只要临床上出现这样的“证”,那就用相应的方。若“证”在变化,那么,方也跟着变化。总原则就是:“随证治之,以平为期”。

经方能治病,时方亦能治病。不管是疫病还是非疫病,辨别证候是关键,至于用什么派的方子,那就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医家的经验来选择,喜欢用哪个就哪个,有效才是王道。

我想,这样的解释或许能让这位读者满意。再者,作为新时代中医人,实在是没有必要再在或寒或温上争论,大家不妨多花点功夫在临床上,只有临床实践才能出真知。

曾经,我用经方治疗热病,有某中医人指责我,你不读温病学,没有资格治传染病;现在,我用温病理论分析武汉疫情,又有某中医人说,你只会温病,是假中医,只有懂经方的才是真中医——其实,不管用伤寒方还是温病方,只要临证取效才是王道。我们都是中医人,我们都应该为中医的发展而努力,建议扩大心量,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众志成城,一起去挺起中医的脊梁。(董洪涛)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之十五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