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内地市场开放速度 期待基金互认成行,热点资讯,
“我做了15年的市场,刚开始,觉得中国资本市场放开得很慢,但这几年真的不能说慢。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任何改变都是很大的改变,开放资本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
中国基金报 姚波
富兰克林邓普顿集团(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作为目前最大的上市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是进入国内基金管理行业的专业性最强的一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中国基金报专访了富兰克林大中华区总监张伟先生,就公司特点、大中华区布局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开放速度做出深度解读。
中国基金报:富兰克林邓普顿公司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伟:我们是专业的投资公司,不是大型投资银行的一部分,因此非常专注于投资。同时,我们是一个多元化投资策略公司,无论是股票、债券、另类投资,无论发达或新兴市场,我们布局全、起步早。我们非常重视长期投资业绩,一般会注重五年以上的业绩。
中国基金报:从客户来看,大中华区的机构和散户投资占比多少?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有哪些?
张伟:目前我们85%的销售来自零售,15%来自机构。机构投资者跟零售投资者有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投资视野比较长远,零售的投资者尤其是亚洲的投资者喜欢追涨杀跌。
其次,机构投资者会注重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长期投资风格,以便做出业绩预测。
中国基金报:能否介绍一下目前香港等地的零售银行代销基金的新趋势?
张伟:香港是一个金融发达、市场高度竞争的环境,截至2013年底,香港基金销售规模达到710亿美金,资产管理公司不下百家,银行渠道也非常拥挤。以我们公司的基金产品为例,香港有70家银行在代销,规模前十大的银行销售规模更高,包括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同时,保险公司也有基金代销。我发现的一个新趋势是,保险公司代销基金的比率越来越高,很多将基金和人寿保险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销售基金。
另外一个趋势是,过去许多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希望代销越来越多的产品,做成一个基金超市的想法在发生变化。目前,已经有不少银行希望少一点基金,逐渐从超市向精品店转变。
中国基金报:目前公司在大中华区市场的布局如何?
张伟:富兰克林邓普顿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台湾,90年代进入香港,后来在北京设置了代办处,由我负责。随后,我进入在内地的合资公司——国海富兰克林董事局,目前公司的业务范围已经从香港拓展至整个大中华区。
富兰克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投资中国,主要是B股和H股。20世纪初,QFII*策出台后,我们很早就有参与,目前累计额度有3亿美金,主要供邓普顿旗下基金使用,包括中国机会基金等。此外,后续的QDII业务我们也有参与。
我们目前还没有申请RQFII,主要是考虑到除了香港一地,像新加坡、伦敦、巴黎等地都可以申请,我们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这一额度,无论是用在单一还是多地市场,额度用来做债券、股票或者平衡基金都需要考虑。
中国基金报:会考虑如何进入内地市场?
张伟:我们在全世界35个国家都有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跟其他市场的方法是一样的。目前,整个中国市场在逐步放开给海外投资机构,从最早的QFII到RQFII到基金互认,步伐正在加快。我们需要做的是跟紧这个步伐,然后前瞻性地结合公司投资特点,考虑进入的时机。
现在主要是看两件事,有新的*策出来,一是判断是不是我们的强势,我们能不能做;第二是看我们能不能做好,就是做了以后能不能让当地的投资者得益。如果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应该做。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
张伟:从海外角度看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有人觉得慢,但从我做了15年的市场历史跨度来看,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刚开始,我觉得中国放开很慢,但这几年真的不能说慢。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任何改变都是很大的改变,开放资本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
我认为,近两三年时间,中国市场开放的步伐是快的,我们基本是跟着跑。以中港基金互认为例,我们不少产品在香港注册,且全是主动管理产品,可能会加入到基金互认的名单中。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中国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
张伟:从外资基金公司的角度考虑,主要有几点,一是哪些产品应当纳入,从监管的角度不会希望纳入太多产品,但太少对投资者的意义不大;二是海外基金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渠道如何建立,是依赖传统银行渠道,还是引入总代理等制度等;对外基金的投资权益如何保障、两地后台系统如何对接等也都要做好统筹。
此外,近期证监会[微博]发布的基金行业“创新十一条”意见中,提到基金互认的地区不仅只包括香港。我们在卢森堡、爱尔兰的基金产品也很多,如果这些地区互认的安排等待时间不长,我们就要考虑多地安排申请,而不会单单以香港为主。
中国基金报:内地居民对QDII产品热情不高,如何看待基金互认后的海外产品受欢迎程度?
张伟:QDII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有参与,所以比较清楚历史背景。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生不逢时”。QDII开闸不久就赶上金融风暴,产品规模增长比预期慢很多,投资者也需要比较长一些时间来恢复信心。
如果想要出现一个改观,让大家愿意把更多的资产配置到海外市场,我觉得需要时间。首先,市场成熟的进程需要时间。其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海外配置也是许多高净值客户的必然路径,这当然也需要时间。此外,投资者教育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也一直在这方面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