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微课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受师生欢迎,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和富有感染力,对学生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启发促进作用,对教材形成了较好的补充,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学习,提升微课程的设计能力,提高微课程的自主性与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
中国论文
一、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针对性原则
初中语文微课程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感知与理解方面的难点,其不同于普通的课程。微课的视频总长一般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体现短小精悍的原则,在10分钟这样的时间跨度之内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细致深入地研究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提高微课程的针对性。首先,教师在微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到学生的整体,要尽可能覆盖和兼顾更多的学生,让微课程成为大家的微课程。其次,在微课程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感知的难点以及理解的重点进行,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无论是针对课文中涉及的场景再现、知识普及,还是教材中的难点筛选,教师设计微课程一定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有利于加深教材剖析成效等方面的目标。
二、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抓手。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学习状况,将实践性内容融合进去,丰富和拓展微课内容,活化微课表现形式,从而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辅助。例如在描写景物的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拓展训练活动,与作文教学指导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及时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写作构思与创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设计,融更多的空间资源于课堂之内,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成效。笔者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从本地旅游部门的门户站上下载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详细地介绍了本地区多个知名景点,以视频演示加上解说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按照旅游线路将不同的景点串联起来,具体介绍时候涵盖了历史背景、景观特点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既能够直观细致地观察了解,同时也增强了系统性与条理性。这样的微课程实际上等于代替学生实地游览,同样能够获得直观感知,节约了时间并且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对拓展学生思维和丰富写作素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细微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大局设计”和“小处着手”这样的特点,微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工具,应当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体现细微性。总长度在1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解决很多问题也不太现实,聚焦某一知识点进行传授与强化,更能够体现微课程的促进功能。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首先要对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初步筛选,将分布在教学不同流程与环节的难点凸显出来,借助于微课程进行辅助,实现加深理解和形象感知等方面的成效。无论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感知难点还是理解难点,微课程的设计都应当紧扣这些方面,从小的角度入手,设计制作出形象的视频演示帮助学生来提高知识点掌握的成效,以及加深理解的效果等等。其次,教师要在微课设计中巧妙地抓住“小”体现“巧”,从小处着手并不等于解决小的问题,以细微之处为切入点同样可以抓住重点解决大问题。以《背影》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四次背影”这样的小处,制作微课程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撬动效应,有助于深化教学主题和推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四、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自主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研究,特别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开展合作研究学习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自主性原则。首先,微课程设计要增强启发性,无论是教材中补充信息的形象演示,还是难点问题的分析处理,都要按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研究分析的原则,不是越俎代庖,而是画龙点睛的启发引导,借助于微课程的简短演示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研究活动。其次,微课程的设计要与整个教学方案编排有机融合起来,只有实现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微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教案中的难点突破相一致,演示的信息与教材内容相吻合,包括微课程演示的时间契机也要在设计环节妥善处理好,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学习的线索与载体。
五、语文微课设计应当体现完整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微课程,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微课程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微视频之外,还应当包括微学案、微练习等,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全套支持,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时候,应当制定详细的计划,将各个环节考虑周全、设计齐备,全方位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帮助,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是一项创造创新过程,教师应当始终遵循以上原则,更好地聚合资源、巧妙安排,更好地发挥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