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装满亚洲人的饭碗
中国北京———当世界大多数作物育种学家为谷物的单产极限而担忧时,袁隆平认为水稻单产的大幅度提高近在眼前。袁隆平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说使水稻单产目前的理论产量提高15%~20%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已经接近成功。
袁隆平提醒这只是小规模试验地的结果,还需要在大面积试验地上连续两年试验的证实。其他育种学家认为,即使这种新品种的水稻达到预期的产量,消费者也许对新型水稻的质量不满意。但是听到袁隆平试验初步结果的科学家认为袁隆平的成绩是巨大的。“当我知道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热情和他的试验,我记录下他所说的。”阿肯色的德里·邦泊斯的国家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内尔·拉塔格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副主任山帝·沃蔓尼指出:“如果产量如他所说的那样,那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袁隆平的工作是利用还不被完全理解的杂种优势,即杂交作物第一代比其亲本生长更旺盛、生产性能更高。为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种植的玉米采用的都是杂交一代(F1)种子。但是玉米比水稻容易杂交。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为获得杂交种子需要培育雄性不育的植株品系,从而使之能从另一亲代品系授粉。同时需要第三种品系的植株提供花粉,从而能在下一个生长季节再生产出雄性不育的品系。此项技术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同时只能生产出少量的种子。结果是许多国家退而求其次,杂交水稻多是亲缘关系较近的近交品种,这样每年产量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下一年的种子。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袁隆平就培育出技术上适合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的杂交一代的水稻。他用生长激素喷洒在雄性不育的植株上,使花序从叶鞘中钻出,从而接受在雄性不育上方轻轻摇动的绳子上的花粉。目前杂交水稻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平均单产达到每公顷6.8吨,而传统品种的产量仅有每公顷5.2吨。
中国的成功鼓舞了印度、越南和菲律宾杂交水稻的生产,另外几个国家也正在培育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杂交品种。但是为满足所预测的亚洲对食物的需求,还需要提高作物的单产。
对于袁隆平来说,为了获得更大的杂交优势和更高的单产,需要更多种品系亲代的杂交。然而多品系杂交意味着子代不育的几率增加,作物长势良好但是生产的水稻减少。80年代中期,日本东京大学的植物育种专家HiroshiIkehashi找到了一个在土种Japanic和Indone鄄
sia的某些品种中能促进杂交水稻提高繁殖率的基因,这种基因具有广泛的亲和性,并被证明相对容易通过品种杂交转移,这正是袁隆平所需要的突破。
袁隆平和其他人相信杂交水稻在为亚洲增加粮食产量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杂交优势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他说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
师晓京译自《科学》1999年1月15日,283卷,5400期
稿件来源: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