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字阅读时间:10分钟爱上一个人,但是他却总是时冷时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可能是在恋爱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这种关系常常无疾而终。这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恋爱关系,在刚分手的那一段日子里,一个觉得自己可能不够好,一个觉得自己不会爱,双双痛苦,但又无法回头。
今天我将呈现一个近期咨询的个案,希望可以教会大家如何认识、了解和改善回避型依恋人格。避免错过可能很合适的恋爱人选,让遗憾不再重演。我是情感咨询师王楚樾,欢迎你。来访者28岁,女性,研究生学历,未婚,公务员。因为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两个人一个多月没有见面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两个人终于有机会见面了,但是却没有想象中的激情四射,到底是自己没有魅力,还是对方不喜欢自己呢?断了又有点不甘心,带着这份纠结和困惑,走进咨询室,希望咨询师能为她的感情生活指点迷津。经过咨询师的初步判断,其男朋友属于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指:在亲密关系当中表现出猜忌多疑,其实内心特别渴望被爱,以及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又特别恐惧这种亲密关系不会维持太久,总是忧虑被抛弃,对亲密关系感到极度的不信任,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亲密关系。
1我的男朋友是个“木头人”/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典型表现来访者:我就感觉她总是对我带搭不理的,每次聊天都是我主动。他的恋爱史也特别奇葩,都是暗恋,那也算恋爱?!每次都是他恋上一个,没多久跟别人好了。再换一个,没多久,也和别人好了。貌似冷静、不喜形于色是他们最常见的表达应对方式。对于别人的主动示好他们总是不动声色的接受,但是却从不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
a、他们常常表现的漠不关心,习惯被动,不愿主动。有些时候伴侣气的半死的时候,他们也表现的一脸无所谓。这种“木头人”的感觉经常让他们的另一半感到崩溃,认为不爱自己,对自己没有感情,才这么的无所谓和不在乎。所以他们很难把一段感情维持的很长久。有数据表明,80%的分手男女认为,他们感情的破裂是因为他们彼此逐渐疏远,丧失了亲密感,或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爱与欣赏。在继续寻求友谊、支持、理解、尊重、注意以及关心的过程中,才出现了移情别恋,最终导致恋人分手或婚姻破裂。来访者:我说咱俩确定关系了,我们都发个朋友圈合照吧。他竟然说,不喜欢发朋友圈,自己高兴就好,没必要让别人知道。我当时很生气,可一看他的朋友圈,最近的一条还是去年的,转发的公司招聘信息,心想算了,以后再说吧。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前几天和我发生完关系后,竟然向我道歉!说是没结婚,不应该这样,对不起我。而且这不是第一次了,我担心他是个渣男。没有幸福的时候渴望幸福,可是当幸福来敲门,他们又担心是不是敲错了。
b、对亲密关系渴望而又恐惧。渴望拥有,但又恐惧失去。喜欢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对待亲密关系总是患得患失,内心无比渴求,但又总担心好景不长。在旁人看来他们表现的十分的独立和自主,但是在恋人眼里看起来比较自私和自我。他们常常抗拒和另一半当众牵手、拥抱等举动。依恋理论认为:回避型依恋人格内心很想和另一个人建立联系,他们只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己受伤害,所以经常深陷矛盾,一边害怕失去他们最喜欢的人,同时担心被亲密关系控制,失去自己自由的身份。来访者:我想同居或许能增进感情,可是他拒绝了!他说他还没准备好,我当时气得要分手,他还求我不要分手。我一想再亲近一点,他就像是要推开我。我说分手,他又舍不得。明显是来访者过于主动吓到对方了,他对维持这段关系是没有信心的,因为毕竟他受伤过太多次了。
c、喜欢制造疏离感,对私人独立的空间有特殊的要求。他们特别强调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喜欢被过多地侵占,也不喜欢被过多地打扰。关系的拉近反而会让他们感觉到不适和恐惧。如果一方追求的过紧,强烈的表达感情的时候,对方会真的可能被吓跑,并快速的撤离,这是他们最习惯的保护自己的方式。他们最常描述自己两个问题是“我很害怕和人确立恋爱关系”以及“我朋友很多,却没有能和他说内心话的人”。大量情感咨询记录表明,回避型依恋者看似习惯独来独往,喜欢自己一个人在房间,在孤独中自由自在,实际上是对亲密关系的无能为力。2为什么会这样呢/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成因来访者:他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是在离城市很远的农村,刚出生才一个多月,她母亲就给别人好了,离开了家,父亲一气之下也到外地打工去了,好几年没有回家,他是被奶奶带大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尤其是是那些在发生过重大变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a、回避型依恋的人大多童年时期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缺失或者缺位。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儿童,父母因为工作忙,在外地,无法陪伴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家庭温暖。他们也没有从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中,习得夫妻之间正常的互动模式,所以成年以后,不知道该如何走进和维系一段亲密关系。当被迫与父母分离,孩童可能感到如此的无助,以致进入“分离的状态”,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以保护自己,变得极其疏远冷淡——鲍尔比来访者:爷爷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奶奶好像有哮喘,身体不好,还得种地、喂鸡喂鸭,有忙里忙外,他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年迈的奶奶自顾尚且不暇,生存下去对这个家来说才是最首要的问题,所以对小孩子的情感需求肯定是满足不了的。
b、小时候抚养人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没有积极的回应。从小孩子自我感觉被忽视,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值得被爱的。内心的极度自卑,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永远也活不成别人的样子。这种思维模式逐渐固化,并进而影响到成年一会的恋爱、婚姻。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在成人亲密关系中,人们对于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对于母亲的依恋反应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来访者:小学的时候会被嘲笑母亲跟别人跑了,他不敢反抗。学习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据说他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第一名。但现在却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有一次问我,我这么优秀为啥能看上他?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在是非善恶不是特别分明的儿童世界里,这样的孩子很容易遭到同龄孩子的歧视和校园欺凌。他们因为自卑不敢反抗,继而让欺凌的人变得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c、遭受校园欺凌。这样的环境会造就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反抗,终于有一天在沉默中爆发,开始变得十分暴戾,最终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一种就是努力寻找生存下去的方式。来访者的男朋友就是找到了学习这条道路。因为他发现,成绩好了,坏孩子也会有求于自己,老师更是会对自己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