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S型菌比R型菌牛逼 [复制链接]

1#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capsule)或大荚膜(macrocapsule);厚度0.2μm者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如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肠埃希菌K抗原等。若黏液性物质疏松地附着于菌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者称为黏液层(slimelayer)。荚膜是细菌致病重要*力因子,也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标志。

1.荚膜的化学组成

大多数细菌的荚膜是多糖,但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少数菌的荚膜为多肽。由多糖组成的荚膜和黏液层称为糖萼(glycocalyx)。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95%以上,与菌细胞表面磷脂或脂质A共价结合。

多糖分子组成和构型的多样化使其结构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例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多糖抗原至少可分成85个血清型。荚膜与同型抗血清结合发生反应后即逐渐增大,出现荚膜肿胀反应,可借此将细菌定型。

荚膜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普通染色只能见到菌体周围有未着色的透明圈。如用墨汁负染,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用特殊染色法可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荚膜的形成受遗传的控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在动物体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黏液(M)型或光滑(S)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其菌落变为粗糙(R)型。

2.荚膜的功能

荚膜和微荚膜具有相同的功能。

(1)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力因子。荚膜多糖亲水和带负电荷,与吞噬细胞膜有静电排斥力,故能阻滞表面吞噬活性。例如肺炎链球菌,有荚膜株数个菌就可使实验小鼠致死,无荚膜株则需上亿个菌才能使小鼠死亡。

(2)黏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粘连,也可黏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参与生物被膜(biofilm)的形成,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变异链球菌依靠荚膜将其固定在牙齿表面,利用口腔中的蔗糖产生大量的乳酸,积聚在附着部位形成生物被膜,导致牙齿珐琅质的破坏,发生龋齿。有些具有荚膜细菌(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在住院病人的各种导管内黏附定居形成生物膜,是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

(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荚膜处于菌细胞的最外层,有保护菌体避免和减少受溶菌酶、补体、抗体和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