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JosephConnor蓝耳病活苗免疫管 [复制链接]

1#

导读

本文是美国著名兽医JosephF.Connor近期发布的一篇关于蓝耳病活苗免疫的总结文章,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现在全球都在等待新冠疫苗,这同时也是个思考疫苗价值以及免疫力管理重要性的好时机——不仅是对于人类,也对于我们管理的猪群。

疫苗通过触发免疫系统的多个分支(包括抗体)来激发免疫力,它们要么是含有灭活的病*,要么是含有改性的活病*(MLV)。对于灭活苗,抗原不会在宿主动物的细胞内复制;改性活疫苗相反,疫苗病*或疫苗病*的片段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通常,改性活疫苗的免疫应答比灭活苗更强。但是,加入新技术的情况下,这个差异可能不太明显。

尽管我们已经使用疫苗来管理许多常见的猪病,但是蓝耳病(PRRS)的情况比较特殊,原因在于我们现有的可用疫苗。其一,这些疫苗虽然在许多猪群中有效,但并不总是能够针对不同的野*株提供全面保护。其二,蓝耳病疫苗对于生长猪呼吸系统有更强力和可预测的保护性,但对于繁殖系统的保护性较差,特别是对于妊娠后期的母猪。

基本注意事项

蓝耳病免疫用的最多的是改性活疫苗,但是如果要获得最好的效果,需要正确地和策略性地进行使用。使用蓝耳病改性活疫苗时,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包括:

疫苗储存-疫苗储存和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其失活。改性活疫苗在注射之前需要一直储存在35F(2℃)至45F(7℃)。疫苗混用-蓝耳病改性活疫苗通常不能与灭活苗混用,如果混用,混用顺序很重要,因为要避免疫苗失活。疫苗公司也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对于比如猪肺炎支原体或猪圆环病*等抗原的混用顺序或兼容产品。所以要跟疫苗供应商沟通清楚,获取详细的使用说明。使用正确的剂量-疫苗必须以指定的剂量进行注射,才能刺激免疫反应并产生预期的投资回报。有些猪场老板或者免疫管理员要求工人节省着用,在这些猪场成组免疫的猪里——如保育猪——只有70-80%的猪只获得全剂量注射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蓝耳病改性活疫苗可在猪体内复制,因此,注重成本的生产者通常认为可以减少使用剂量,也能获得相同的保护。但是研究表明,全剂量使用蓝耳改性活疫苗更有利,因为它有助于减轻猪的*血症和减少野*脱落的持续时间。这最终会降低将病*传播到邻居猪场的风险,对于某些猪场来说,邻居猪场这可能是这个老板自己的母猪场。控制脱落和扩散-大多数的蓝耳病改性活疫苗,注射之后在刺激猪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在短时间内向猪栏和空气中排出病*。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区域是不允许使用的。其中包括扩繁群、公猪站和地理上安全的商品猪群。虽然通过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试,我们可以将疫苗病*与野生型病*区分开来,但是在这些特殊的猪群中,诊断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

执行群体免疫计划

制定蓝耳病免疫程序时,要符合附近所有猪场的一致目标,制定统一计划。

对于蓝耳病免疫的频率和间隔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场老板的经济承受能力。野*阴性的后备猪进入繁殖群之前给予充分时间来获取免疫力是一个有利的操作。

常见的蓝耳病疫苗接种计划包括:在后备猪配种前接种疫苗,然后每年在母猪群体中接种1-4次,具体接种次数取决于猪场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从免疫学角度讲,高频率的疫苗注射能够提供更强效的保护,即4次比1次效果更好。

出现野*时进行接种

一些低频率注射蓝耳病疫苗的猪场,通常会在发现临床症状或者实验室确认发生野*感染之后立即进行改性活疫苗的补接种。这种策略的基础是免疫记忆,即如果猪曾经注射过疫苗,再次注射相同的疫苗之后会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因为蓝耳病野*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具体取决于猪舍的间隔和空气),因此会有一个窗口期,让曾经接种过疫苗的母猪有足够的时间来产生免疫反应。这种策略能够成功还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诊断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监测手段更加频繁使用。因此,当把常规监测记录与特定个体的采样检测或者断奶猪的常规处理液或口腔液的常规监测结果结合在一起之后,我们可以更早的发现野*的入侵,因此这种策略也就更有效。

当猪群感染野生型病*时,猪群将从稳定状态过渡到尝试实现稳定状态的过程。对于以前已接种过改性活疫苗的猪群,除非是在过去30天内进行过疫苗接种,否则我们会立即对其进行重新接种。如果猪群是更早前接种过疫苗,通常我们会在第接种一次疫苗后的30天重复接种这种疫苗。

野*感染后的4到8周内出生的仔猪通常具有较高的*血症,表征就是PCR的循环阈值(Ct)很低。给处于高*血症期的哺乳仔猪进行疫苗注射通常是个禁忌,因为实际上可能会造成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增加。但是,如果Ct值增加,表明*血症较轻,这种情况下在仔猪出生7至10天时接种与母猪类似的疫苗可以改善仔猪的保育和育肥性能。当Ct值下降时即*血症增高,疫苗的接种时间通常可以从7天到10天推迟到断奶。大量研究表明,接种后30天达到最强的免疫反应。

减少繁殖损失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对比了进行蓝耳病免疫和不进行蓝耳病免疫的猪群,许多来源的数据表明,接种蓝耳病疫苗的猪群即使没能阻止野*的感染和传播,仍然比不接种的先天阴性猪群的母猪有更少的繁殖损失。

经常困扰我们的是蓝耳病*的长距离传播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近几年感染率的下降的部分原因是生物安全的增强,而且很多病*的感染包括蓝耳病往往是生物安全漏洞导致。在生物安全的某些方面,我们并没有想象的安全。

尽管现在大多数的配种到断奶母猪场都会对工人带进来的午饭进行紫外消*,或是对进入猪场的物资进行雾化消*,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措施是不完善。原因不在于消*方法,而是由于在指定时间内不能给所有表面足够的接触。例如:

常见现象,工人的午餐通常会摞在一起消*,这会遮挡紫外线到达下面餐具表面。同时餐具本身也对内容物进行了遮挡。物资进场进行喷雾消*时,消*剂不能均匀分布在每个表面,对于物资底部几乎没有消*作用。采用丹麦式进场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风险,对于车辆进行消烘也非常有效。总之,我们从蓝耳病改性活疫苗的使用中学到了很多。当采取一个具体的群体计划,或是地区计划时才会产生最大的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